造字法:会义
参考链接: 辵 行 后 懈
行族
后,既是声旁也是形旁,是“诟”的省略,表示诟骂,抱怨。逅,篆文(辵,行进,相遇)(“诟”,抱怨),表示相遇相怨。造字本义:动词,意外巧遇,相互抱怨久未访问。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“辵”写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附一 文言版《説文解字》:逅,邂逅也。从辵,后聲。
附二 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逅,邂逅。字形采用“辵”作边旁,“后”作声旁。
/ 邂逅 邂逅相遇
逅,邂逅也。从辵,后声。——《说文新附》 通人达士,岂奚易逅。——《清史稿 • 乐志六》
后,对女首领的敬称,生育强的女性,演变为美人。《诗经》关于邂逅也是“与美一人”,“与子偕藏”。笑解:行于野地突遇一个主动解衣的美人。
一直有个疑惑,想请教一下。 汉字中很多形声字,按照象形字典的说法,实际上声部是有含义的,也就是说实际上属于“形声兼会意”。我的疑惑是,声旁的含义,如果仅限于对字根形态的分析,是否足够?我们有理由相信很多汉字是先有了读音,才有文字,尤其是有些方言当初可能没有文字,但有语言的读音,这些读音不一定与所用的声旁字根的造字本义有必然的联系,可能声旁表达的读音,更能说明汉字本义,说文解字中有些形声字的读音,是根据读音用另一个含义相似读音也相同的字来解释的,因为我不懂音韵学,所以不知道汉字读音的演化历史。 这个邂逅的邂,原先写作解,换句话说,邂逅一词的读音,比邂逅两字的造字时间更早,那么很可能邂逅的本义,与“解”字有某种关系。那么逅与后是否会有关系? 按照象形字典的分析,后是诟的省略(唐汉谓之转注字),那么逅应当出现在诟字之后,但是邂逅一词在诗经中已经有了,而根据初步查询,诟字出现在《礼记》中,没有查到更早的文献,因此,如果说邂逅之逅取义于诟病之诟,不一定依据充足。 汉字有一些双字词拆开后没有其它含义,可能有两种原因,比较多的原因是,双字词所用的两个字就是为这个双字词所造的,比如葡萄,也有另一种可能性,就是双字词所用的两个字的本义,没有经过文献保留下来,而是轶失了,今天只能根据字形字音来猜测。 前面阿农先生说,逅是从后面追上去,显然是因为受到汉字简化的影响,因为后字本义没有先后之义,本义是君王(母系社会),秦汉以后才有了皇后之义,并由皇后引申出后宫,后宫不是后面的宫殿,而是皇后居住的宫殿之义。 由于邂逅本作解逅,解字本义有剖开,分开,瓦解,解体,除去束缚,引申为思想没有束缚(懈怠),随意等义。那么逅字的解释是否可以解释为“候”?逅者候也,解逅就是没有等候,引申为不期而遇。逅字之所以采用后作声旁,乃是因为后表示君王,引申为尊贵之人,因此邂逅往往表示虽然不期而遇,却是心里所希望遇到的人。
感谢狄厄尼索斯分享!本站认为大部分汉字的结构是“形声兼会义”,既能形象达意,又能定音传播,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造字先哲的高超智慧。但是您推论的前提——“先有读音才有文字”,我以为有背文字史。所有象形字都源于无声的图画,也就是说早期的象形字是没有读音的。就汉字来说,发展到以会义字中的“边旁”表示读音,已经是到了汉字造字的成熟时期。在文字发展的漫长早期里,文字“口耳相传”的重要功能渐渐被发现,于是文字才慢慢有了“声旁”。正因如此,从文字演进史的观点看,纯“拼音文字”显然较纯“象形文字”更先进。
是啊,这点我也有些疑惑。关键是“后”字,如果能找到甲骨文的写法就好了。
“后”的甲骨文就是“后”,字形相同。
同意阿农的看法。
两者相遇,其中一方怎么能“从后方追上前去”?
1、 改版后的象形字典网将在2019年12月初上线,收字范围从旧版的3200字头扩展到7500字头,网页质量有明显
提高,用户的互动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。
2、 新版象形网实行付费会员制(将来还会回到免费状态,具体时间不确定),非注册会员将不能自由浏览全站网
页,每天只能自由浏览非字头内容页、及有限浏览字头内容页。
3、 新版象形网在收费的同时,也以制度化、透明化的奖金形式,奖励用户各种形式的支持和贡献。
2019-11-21 象形字典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