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字法:会义(“豈”是“壴”的异体字,“豈”是“凯”的本字)
参考链接: 壴 鼓 喜 嘉
鼓族
“豈”是“壴”的异体字,而“豈”是“凯”的本字。壴,甲骨文(牛,借代牛皮)(有底座的空心封闭物体),表示用牛皮绷裹起来的鼓。有的甲骨文将“牛”简写成“屮”。有的甲骨文在鼓形的两侧各加一只手、,表示在鼓的两侧以手掌拍击鼓面。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“牛”写成。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“牛”写成形似“止”的。篆文异体字“豈”则用“爪”(手掌)代替本该是“牛”头的“屮”,表示以手掌击鼓。造字本义:动词,以手掌拍击鼓面。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的“爪”写成“山”。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,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“豆”简化成“己”。当“豈”的“击鼓”本义消失后,篆文再加“几”(即“人”)另造“凯”代替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附一 文言版《説文解字》:豈,還師振旅樂也。一曰欲也,登也。从豆,微省聲。凡豈之屬皆从豈。
附二 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豈,迎接军队得胜归来和欢送军队出征时演奏的鼓乐,用以振奋士气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豈”是期望,“豈”是登高。字形采用
“豆”作边旁,用有所省略的“微”作声旁。所有与豈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豈”作边旁。
①本义,动词:以手掌拍击鼓面。 本义只见于古文 王在在镐,岂乐饮酒。——《诗 • 小雅 • 鱼藻》 ②副词:表示反问 。 岂但 岂非 岂止 岂敢 岂可 岂有此理 将军岂有意乎。——《战国策 • 燕策》 岂非计久长。——《战国策 • 赵策》 将军岂愿见之乎。——《三国志 • 诸葛亮传》 岂若吾乡邻。——唐 •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豈寫成簡化字「岂」,再用簡化字去解釋字源,難怪看不懂。
本意是凯旋所奏鼓乐。有什么事值得击鼓奏乐庆祝?后转意为“难道?”等意思。
岂:奏乐,庆幸,庶几,欲登,難道。反问的用法源于庆幸之义,如“岂可”表示“若真可以就值得庆贺咯”(表示实际不可)
海恩先生,个人感觉,岂字段玉裁先生的解释较合理,即:還師振旅樂也.....王師大獻。則令奏愷樂。岂(恺)乐本身是一种特殊隆重的演奏。岂有此理可解释为,岂(恺)乐不是随便就可以奏的,哪有这种乱奏岂(恺)乐的道理。还请您指正
1、 改版后的象形字典网将在2019年12月初上线,收字范围从旧版的3200字头扩展到7500字头,网页质量有明显
提高,用户的互动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。
2、 新版象形网实行付费会员制(将来还会回到免费状态,具体时间不确定),非注册会员将不能自由浏览全站网
页,每天只能自由浏览非字头内容页、及有限浏览字头内容页。
3、 新版象形网在收费的同时,也以制度化、透明化的奖金形式,奖励用户各种形式的支持和贡献。
2019-11-21 象形字典网